半年經濟數據點評
● GDP增速還是最能說明問題的,而且GDP表現差,一定會反映到就業上。
● 本屆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短期經濟波動在不嚴重干擾中期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推進改革。
● 如果三季度環比增速再次回落,后續宏觀調控措施將迅速出臺,不排除央行定向支持力度和范圍的擴大,甚至全面降息,以及擴大減稅、加快財政支出等等。
上半年經濟數據如期出臺,顯示自4月份以來宏觀層啟動的一系列調控政策已初見呈效,尤其是2季度GDP環比增速由一季度的1.4%大幅回升至2%,相應環比折年率也由一季度的5.7%升至8.2%,表明經濟已經開始明顯的改善,但二季度的經濟回升態勢是否得以延續,恐怕還要看后期經濟數據。
但今年以來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些新變化,以及宏觀層的新舉措還是引發了坊間不少爭議和討論,就此我想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不要把中期經濟增速和短期經濟波動混為一談
幾天前,民生證券發布了一份《失衡的溫度or失靈的溫度計》的宏觀報告,對當前經濟運行連發四問:GDP差一定代表就業差?工業增加值差一定代表經濟差嗎?克強指數差一定代表經濟差嗎?上證指數跌一定代表股市沒機會嗎?
對著四個問題,他們的答案是:GDP不能完全反映就業情況,保就業不一定需要保增長;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的變化,導致工業增加值不能完全反映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融資結構的變化,導致發電量和中長期貸款對經濟的代表性明顯下降;市場結構的變化,導致代表傳統產業的上證指數失去意義,指數讓位于板塊。
對上述的四問四答,我在微博曾提出四點建議:在剛剛超過50%的城鎮化率下,再看就業和GDP增速的關系;剔除金融業后,再談工業增加值的重要性;在直接融資主要是股票融資到現在主要是債券融資的變化下,再看中長期貸款的重要性;綜合股市資金和股指下跌之后,再提股票市場的投資機會。
而上述討論,實際上就是在談一個東西:如何評判當前經濟運行。對此確實存在不少誤區,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混淆了中期經濟增速和短期經濟波動。
從中期而言,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市場化紅利、城鎮化紅利等因素就已經發生了拐點變化,只不過在危機的催化下,中國經濟加速步入“四期疊加”階段: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和紅利因素轉換期,而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改革”真正落地之前,相應諸如產能過剩、高杠桿、多債務、低回報等問題恐怕一時難以解決,因此在此之前,中國經濟恐怕不會有驚喜出現。
既然中期無驚喜,那么經濟運行中的短期問題,尤其是增速問題,怎么判斷,怎么衡量?李總理履新以來一直在強調的“上下限”思維,如何理解?
這個問題,7月8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已經給出了明確的頂層答案:“我國具備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我們牢牢把握著我國發展主動權。轉方式、調結構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我們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準確把握近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平衡點,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的著力點,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結合點,在轉方式、調結構、保民生、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這段表述中提到了兩個平衡點、一個著力點和一個結合點,我把它稱作宏觀調控的“四點論”。自己的理解是,兩個平衡點講的是短期的經濟運行不能和中期發展脫節。何謂脫節?僅就經濟增速而言,就是短期內經濟的實際增速不能明顯與潛在的增長率背離太多。按照蔡昉等人的研究,在既定的要素組合不變的條件下,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于2012年降至8%以下、2015年進一步降至7%以下,2020年降至6%以下。而從18大提出2020年GDP較2010年翻一番目標要求的增速來看,實際上是認可上述對于中國經濟潛在增速的測算結果的。
GDP依然很重要,因為它體現就業壓力
結合這一認識,回過頭,我來解釋一下為什么對《失衡的溫度or失靈的溫度計》提出四點意見,其實他們的四個問題歸集到一點就是一個問題——以往觀測經濟運行的GDP、工業增加值、中長期信貸等指標失靈了(有關股票市場的第四問,只不過是經濟觀測結果的運用)。
首先,GDP是否重要?我的答案:GDP很重要,而且GDP表現差,一定會反映到就業上。由于數據可得性的原因,一直以來,對于搞經濟研究的人士而言,要想獲得準確的中國就業數據都是件頭疼的事。根據李克強總理2013年10月份在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經濟形勢報告時提供的數據,目前大概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130萬、甚至150萬人就業,他同時表示,要保證新增就業1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經濟增長。所以穩增長,就是保就業,此點毋庸置疑。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一季度GDP增速降至7.4%之后,緊接著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措施就密集出臺。
隨著近年來中國服務業的比重不斷提高,可能會造成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崗位會多一些。但同時千萬別忘了,中國的城鎮化率才剛剛超過50%,離60%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這個差距始終會帶來就業壓力。
與此同時,這一差距也決定了工業增加值依然很重要,尤其是剔除金融業之后,再來觀察中國的產業結構。近幾年金融業的擴張應該屬于異化擴張(即相較其他行業而言,金融業跑得太快),而直接融資中股權融資比重下降,債券融資比重的上升,其背后就是近年來金融快速擴張和金融的過度脫媒,導致非金融企業的債務結構發生了變化。但就此否認中長期信貸數據的重要性,值得商榷,因為股權融資和包括信貸、債券在內的債權融資,有著本質區別。
而對于第四個有關股票市場的問題,我只想說中國的A股市場是個“聰明市場”,不信的話,可以把股指走勢和GDP增速放在一張坐標圖中看看,相信“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這個規律,在中國是存在的。
啰嗦了這么多,中心意思是,GDP增速還是最能說明問題的。對于今年GDP的走勢,我認為二季度GDP同比增速應該和一季度大體持平,但我更看重環比增速(一季度GDP環比增速只有1.4%,相應折年率僅為5.7%,是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如果三季度環比增速再次回落,后續的宏觀調控措施一定會迅速出臺。
宏觀調控思路:有前提地推進改革
經濟基本面說完了,接下來我還想談談本屆政府的宏調思路,這就是上文習近平提到的一個著力點和一個結合點。
李克強總理履新以來,宏觀上始終強調不搞大規模的經濟刺激,從其實際的執政措施來看,這一理念也一直貫穿。但是市場對其在4月份以來的一系列措施還是不少置疑之聲,尤其是對于今年央行啟動的以定向支持為主的一系列措施。我想,關于政策對的討論,可能來自大家對于經濟運行合理區間沒有共識所致。
李克強總理履新以來,宏觀上始終強調不搞大規模的經濟刺激,從其實際的執政措施來看,這一理念也一直貫穿。但是市場對其在4月份以來的一系列措施還是不少置疑之聲,尤其是對于今年央行啟動的以定向支持為主的一系列措施(詳見本人此前寫的“坐在米缸外數米”的兩篇文章)。我想,關于政策對的討論,可能來自大家對于經濟運行合理區間沒有共識所致。
這里主要有兩種分歧:一是7.5%的紅線不能破,所以需要現在就全面降準;另一種是設定一個固定的經濟增速目標沒有什么意義,需要樹立市場出清的原則,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進行淘汰。
針對上述這兩種看法,我想如果從“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的著力點,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結合點”的思路理解話,本屆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恐怕還是要保證短期經濟波動不嚴重干擾中期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推進改革。例如,如果三季度經濟增速再次回落(環比數據),那么不排除央行定向支持力度和范圍的擴大,甚至全面降息,以及擴大減稅、加快財政支出等措施;如果三季度經濟增速穩住了,那么包括利率市場化、財稅改革等多項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就會按照既定的設計推進。
說到這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別忘了2012年央行在使用利率工具時,就是采取的利率變化和放松利率管制的混合手法。這次如果要動用利率政策的話,相應類似的手法還會使用,而且周小川行長日前又再次重申了他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的“在一到兩年的時間內實現利率市場化”,這么明確的表態,怎么還能忽視不見呢?
總結一下,觀察當前經濟運行狀況,GDP依然還是最好的一個整體性的數據指標,觀察的重點則在于“短期波動是否干擾了中期經濟發展”,如果干擾了,那政策出手進行調控則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