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宜信公司聯合發起的《網絡借貸借款人信用評分及風險定價》項目啟動暨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共同探討了構建互聯網網絡借貸規范發展體系議題。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國經濟結構正處于調整階段,在“互聯網+”戰略指導下,互聯網金融行業備受矚目,作為其中典型代表,網絡信貸仍保持快速發展勢頭,但增速放緩,行業進入凈化洗牌期。2015年7月,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為管控平臺風險,實施具體監管,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指明方向。該文件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互聯網金融,遵循服務好實體經濟、服從宏觀調控和維護金融穩定的總體目標,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在互聯網行業管理,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信息披露、風險提示和合格投資者制度,消費者權益保護,網絡與信息安全,反洗錢和防范金融犯罪,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以及監管協調與數據統計監測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互聯網金融是中國國情下的特色,是體制改革的產物。作為國家金融智庫,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致力于通過實踐推動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致力于為監管部門和行業機構的健康發展和良性互動提供智力支持和能力保障。本次課題非常重要、非常有前瞻性,信用、風險領域的研究永遠不會過時。
宜信CEO唐寧指出,互聯網金融符合國家構建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的戰略部署。從理念上,互聯網金融促進普惠金融為小微企業、農戶以及貧困人群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從信用風險管理上,通過多年行業數據積累,對信用風險實證研究成為可能,數據積累有助于建立和優化風控數據模型。從模式上,通過與銀行合作資金存管、托管,很好地促進行業的創新與發展。過去9年,宜信積累了很多能力和數據,愿與監管部門、行業更多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今年上半年,我國網絡信貸成交額累計超過3000億元,是去年同期水平的3.5倍;2015年春節前,受股市泡沫化發展的影響,成交額有所放緩。隨后,隨著股市風險逐漸顯現,部分投資人開始回歸P2P平臺,3月后成交額逐月遞增,平均月漲幅超10%。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表示,未來五年我國或將出現金融供給不足,預計產生10萬億元貸款缺口,作為創新金融模式,P2P預計將提供8萬億元貸款,P2P行業大有可為。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所綜合部主任伍旭川提出,P2P的定位是信息中介,借貸人評級是考核平臺能力的重點,網絡借貸借款人信用評分及風險定價研究有助于促進評級從平臺向項目的轉變。
銀監會普惠金融部的劉斌則指出,P2P的核心還是風險控制,建立相應的風險評估及風險定價模型是促進行業技術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方面。總之,構建網絡借貸規范發展體系意義深遠。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黃國平表示,我國網絡借貸行業快速發展、全球領先,但存在風險隱患。P2P風險管理是行業發展的重要基石。《網絡借貸借款人信用評分及風險定價》研究項目采用來自國內主流網絡借貸平臺提供的數據,有關網絡借貸借款人信用評分研究數據大約20萬條。項目將形成三份研究報告:《中國網絡信貸信用評分及風險定價研究報告》、《中國網絡信貸信用評分體系及模型估算》與《中國網絡信貸風險定價(差別化利率定價)體系和模型估算》。宜信公司高級副總裁朱宇峰在介紹宜信信用評分系統時表示,評分系統避免了人工審核的主觀性,利用海量數據的分析處理不但可以做到客觀精準,系統優勢還極大縮短了審核時間,提升機構的運營效率。
平安普惠(陸金所)、人人貸、拍拍貸、積木盒子、玖富、小牛在線、麻袋理財、瑞錢寶、信東投資等P2P網絡借貸機構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網絡借貸風險評級方面的經驗和做法。與會人員達成充分共識,我國網絡借貸尚處于起步階段,未形成完整且全面的風險度量、定價和管理體系。科學、合理的風險度量定價和信用評級(評分)是網絡借貸平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和服務借貸雙方、提高投融資效率的關鍵,也是允許投資者根據風險偏好自主選擇投資產品的前提。風險管理好,行業才能發展好,構建網絡借貸規范發展體系任重道遠。